首页 > 美文空间 > 励志美文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走寻常路的“魔童”

2021-02-17 09:37:39 网络
原创: 高原麦客

 

听说新版《哪吒》首映不到5天,票房突破7亿。特别是台词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广为人知。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魔童,是如何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家人一起走进影院。

 

作为一个成人我很少看动画电影,这一次破例。整个观影不仅被精彩的剧情,特色的对话,孩童式的幽默,以及细腻丰富的画面吸引,而且引发了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这部电影之所以首映就能占据国内票房榜首,除了国产动画的水准已经达到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质疑。为什么很多家庭教育最终失败?父母原本是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却最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水火不容。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但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礼物,同时也是不走寻常路的魔童。他们脆弱,他们自卑,他们想要被关注,被接受。一旦受挫,他们就会把自己包裹起来,封闭起来,成为别人眼中叛逆的孩子。

 

 

有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真正的目的,比如摧毁自己,比如摧毁外部世界,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能耐。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是一种对自我实力的展现,无论错对,无论美丑,他们才不在乎结果,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电影中有几个小场景,让人感动。一个是哪吒刚出生,听到别人说他是“魔童”,便用自己吸收日月精华的能量,把陈塘关搅得天翻地覆,想要灭掉世界。太乙真人想把哪吒收了,而哪吒母亲却挺身而出,把哪吒抱在怀里,誓死呵护。她说:“即使他是魔童,也是我身上掉下的肉。”母亲的一滴泪,浇灭了他身上所有的愤怒。

 

另一个小场景,是哪吒在幻境中,看到父亲李靖跪在仙人面前,求仙人开恩,他愿意以命换命,面对神仙的责难,他以一位父亲慈爱、舍我、质朴的胸怀。在面对各种阻挡,各种规矩,各种斥责时,只是那一句“他是我的儿”,就足以表达一位父亲的爱子情怀。

 

 

电影中,父母的工作是斩妖除魔,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和呵护。从一个侧面也隐喻了,现在大多数父母整天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原本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物质生活,让孩子多的好一点,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被关注,被理解,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知道哪吒是魔童,和他只能活三年的事实,只想让孩子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度过余下的日子,即使哪吒犯错,她愿意替孩子承担。而父亲对儿子的严厉,指责和规矩,只想让哪吒少给别人制造麻烦,给众人给外部世界一个正面的形象,毕竟我们生活在各种规矩和条条框框的现实世界。

 

如果说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部电影和以往电影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孩子通过哪吒这个角色终于敢说“不”,而非长久以来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喜好,遵从自由意志,而不是一味的顺从,听话,像木偶一样,成为别人的影子。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是在农村,有户人家,生了四个孩子。孩子们都异常的听话懂事,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有一年秋天剥玉米,父亲为了试探儿,就在每人的面前倒下一堆玉米棒,然后二话没说就去睡觉。

 

睡醒后,这位父亲下床查看,发现四个孩子都不动声色完成剥玉米的任务。父亲大叫一声,“完了”,从此卧床不起。人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孩子养成自己的样子,没有反叛精神,没有自由意志,一味的遵照别人的命令,甚至牵强附会,并最终走上父母的老路。

 

敢于说不的孩子,不仅仅是一种叛逆,而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特立独行的思考模式。敢于说“不”,体现一个独立人格的形成,就是孩子有权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有权选择自己更好的生活。而现实生活,很多父母只想培养一个懂事顺从的孩子,而并非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魔童。

 

按照心理学的解析,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用的不好,不但可以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如果正确引导就会升华成一种能量,创造价值或者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父母,作为抚养者,应该是一个容器,接纳孩子所有的过错和叛逆,用爱去化解,去调和,帮助孩子走出最初的懵懂。

 

哪吒从一个叛逆的魔童,最终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在关键的时刻,为了救助陈塘关的父老乡亲,他用尽全力顶着巨大的负重,说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正是父母从小给他提供了一个抱持性的成长环境,从不报复孩子,打压孩子,削弱孩子能量的自由流动。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一段狂野的表达,他说:“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父母就是孩子眼中不会报复的人,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哪吒当初的坏,调皮和攻击性。在关键时刻,他内在的能量就无法激活,他野性的生命力也就无法展现。

 

现在的应试教育,不仅摧毁了大多数孩子的天性,而且把孩子教成职业的考试工具和顺从听话的小绵羊。文凭成为挡在大多数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就业难,各种规则,各种制度,正在把孩子们打造成一个个没有棱角的人。

 

父母在这样的机制中,扮演着夹持的角色,看管,监督,强迫,打压,想要把孩子赶到所谓的正轨上。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会反抗,会回击,甚至会背道而驰。他们一定会是最坏的孩子吗?未必,人都在变化之中,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和父母聊天,聊到孩子教育的事情。我们表达了自己焦虑,对孩子的担心。母亲说:你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少折腾人。”

 

想想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年暑假,无论家人怎么教育,看管,围追堵截,我都会下河游泳,上树掏鸟蛋,就像是专门和父母做对。偷家里的麦子换糖果,聚众打架,十五岁的时候,就整天背着猎枪去打野鸭,一家人整天为我提心吊胆。”

 

“孩子和你比起来算是乖多了。孩子不听大人话,有时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船到桥头自然直,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后自然就会理解父母的苦衷。谁能想到,你曾经也是个混世魔王,现在居然能俯下身子写文章。”说这些话的时候,母亲一脸的慈祥。

 

在《人性的枷锁》那本书里,有位非常乐观的父亲。他几乎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却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他说过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总有一天孩子会像鸟儿一样飞出我们的生活,无论怎样,家里都会有一张属于他的床,一口吃的。累了,受了委屈,不开心了,随时都可以再回来。”

 

从魔童到英雄,孩子总是在探索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封闭,需要自由而不是绑缚,需要理解而不是质疑,需要呵护而不是指责。只有爱能化解孩子身上所有的毒,父母是才是唯一不会报复孩子的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