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教育

小学生作业数一亿粒米 题目奇葩还是家长大惊小怪?

2018-09-11 11:10:39 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9月8日电(记者胡林果)近日广东佛山一位数学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数一亿粒米”,引起了网友热议。

  该校回应称,老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一亿粒米认识“亿”?

  5日晚,广东佛山第十三小学四年级一位数学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在家数完一亿颗米,第二天用袋子装好带回学校,家长需要督促。

  记者在群截图中看到老师留言说:“今晚的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 随后一位家长问:“老师,是怎样数呢?”该老师回复称:“一粒一粒地数。”至于如何交作业,老师表示“明天用食物袋装好带回学校”。

  这份作业引起了家长们的讨论,随后该老师通知家长:“可能我估计错了米的重量了,明天不用带回学校了,家长让孩子们数就可以了。”

  有家长认为这项作业“太奇葩”,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1亿需要一年时间;同时也有网友估算,600粒米为50克左右,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起码要833袋大米,怎么可能带来学校?

  也有家长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新性题目,可以让孩子们对大数有一个具象的了解,建立起百、千、万、亿的概念。学大教育集团的沈老师表示,这样的题目通过发散思维是可以完成的,例如先量出100粒大米的重量,然后同样的分量10倍就变为1000粒,以此类推。

  随后记者联系了佛山这名老师,该老师表示布置这份作业的本意是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操作,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发散思维题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记者了解到, 关于“数一亿粒米”的讨论,网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该题目是否有发散思维的作用?多名小学数学老师表示,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确实有《亿的认识》这一课。记者在广州中黄国际黄埔小学老师佘丽芳发来的一张课本图上看到,几位小学生正在通过测量1000张纸的厚度估算1亿张纸的高度,来认识“亿”的概念。

  佘丽芳认为,佛山小学这位老师设计题目的初衷,其实是符合认知规律和新课标要求的,通过类比、实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数的认知。

  ――老师出题之前有没有考虑到可操作性?佛山家长王女士表示,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惊讶,“老师要孩子把几吨大米带到学校吗?” 广州市某小学马老师认为,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各种不同计量单位在什么情景下使用,大米不是用粒来衡量的,这样的题目更适合在学习计量单位时使用。

  ――老师是否变相给家长布置作业?佘丽芳告诉记者,一般年级组会组织老师集体备课,作业分为基础、拓展、实践三大类,各班老师会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调整;基础知识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拓展和实践部分学生则可以选择性完成,类似“数一亿粒米”的作业属于后者,老师会指导学生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该教师已经听取了部分已完成作业同学的汇报。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不存在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的情况。

  教学创新还需结合实际

  广州市越秀区原教研员冼德载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思路去理解,数一万亿米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用发散思维去理解可能有帮助作用,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去看待、怎么去引导孩子。该老师在家长群表达过于笼统,使家长产生了误解。冼德载提醒,老师在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书面沟通时,应确保信息完整、沟通有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近几年经常有老师布置创新性题目,有的科学性、逻辑性有问题,有的价值观有问题,甚至有一些题目超过学生的认知范畴,实际上变成了家长做题。

  熊丙奇等建议,对于创新性题目要从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角度进行论证,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命题时,结合学科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教师委员会的作用,对创新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从而建立起具有学校教学特点的创新作业题库。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