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广西六旬老人的“草编情节”:背稻草进城传草编技艺

2018-08-09 09:52:10 中国新闻网
广西六旬老人的“草编情节”:背稻草进城传草编技艺
    8月8日,2018年“柳州非遗学堂”夏令营上,孩子们正在学习草编。 朱柳融 摄

  中新网柳州8月8日电 题:广西六旬老人的“草编情节”:背稻草进城传草编技艺

  作者 朱柳融 谢耘

  草凳、草鞋、草扇、蓑衣等草编制品,及刚从田间收集、分扎整齐的40捆稻草,8月8日,被63岁的罗琼荣背入2018年“柳州非遗学堂”夏令营,向广西柳州市的孩子教授草编技艺。

8月8日,广西鹿寨县中渡草编县级传承人罗琼荣在教孩子们编制草凳。 朱柳融 摄
8月8日,广西鹿寨县中渡草编县级传承人罗琼荣在教孩子们编制草凳。 朱柳融 摄

  “大家拿出一小捆稻草,绑在凳子脚上,像编辫子一样把稻草编起来。”罗琼荣拿着一捆稻草示范草凳的编法,她的女儿吴融青在一旁解说。

  30多名小学生席地而坐,按照讲解编起稻草。“我是第一次看到草凳,还有稻草,觉得很有趣。”9岁的武子和编着稻草笑着说,“希望我今天能学会编草凳”。

一名学生在编草凳。 朱柳融 摄
一名学生在编草凳。 朱柳融 摄

  在座的学生,几乎与武子和一样,此前与草编制品零接触,有的编得整整齐齐,有的歪歪斜斜。从小在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农村长大的罗琼荣,从八九岁就已会用稻草、藤曼等编织各类家庭所需的器具。

  “小时候家里锅刷、凳子、扇子、鞋子等,都是稻草编的。”罗琼荣回忆道,她看着爷爷奶奶用双手将稻草变成各类物品,自己也慢慢学会了,“没有图纸,怎么编都记在脑子里”。

罗琼荣(左一)在教孩子们编草凳。 朱柳融 摄
罗琼荣(左一)在教孩子们编草凳。 朱柳融 摄

  草编是中渡民间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可追溯到三国时代,展现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草编制品日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罗琼荣在田里收割稻谷。 受访者供图 摄
罗琼荣在田里收割稻谷。 受访者供图 摄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草凳、草扇,都是自己编的。”35岁的吴融青介绍,如今,各式各样的家具很精美,但他们家仍有“草编情节”。“我们几个姊妹都会编,现在我13岁的女儿也会些,小孩子没有力气,编出来像个鸟窝一样,但也可以坐”。

  在吴融青看来,收割水稻基本实现机械化,稻草都被粉碎,草编原料来之不易让很多草编能人望而却步。“妈妈坚持自己插秧种水稻,用传统的脚踩打谷机收割水稻,然后将稻草晒干挑回家里保存,很辛苦。”吴融青表示。

罗琼荣展示的草编制品。 谢耘 摄
罗琼荣展示的草编制品。 谢耘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草编文化,2014年,罗琼荣在中渡古镇“五二八民俗文化节”上现场编织草凳、草鞋、蓑衣等草编制品,引得很多人驻足观赏。自此,罗琼荣多次到县城、学校、村庄进行草编现场免费教学。2017年,罗琼荣被评为鹿寨县中渡草编县级传承人。

学生们领到罗琼荣带来的稻草。 谢耘 摄
学生们领到罗琼荣带来的稻草。 谢耘 摄

  如今,罗琼荣在当地小有名气,小女儿给她开设了微店,时常有人向她定制草编制品。“一个草凳能卖50元左右,一年销量几十个。”罗琼荣表示,她不在意销量,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她的手艺,了解和传承草编文化。

罗琼荣在教小学生编草凳。 谢耘 摄
罗琼荣在教小学生编草凳。 谢耘 摄

  自2015开始创办的“柳州非遗学堂”,不仅只展示了草编文化。本次夏令营期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农民画、扎染等非遗文化,走到学生面前。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郑红梅介绍,很多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再没有人去学习,很多技艺就会面临失传,希望通过该活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一堂课虽然不能让孩子们学会这些技艺,但能让他们知道民间还有这些传统手工艺存在,也许激发了他们日后学习、了解的兴趣。(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